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发文提出,目前,单一信贷服务已无法满足重点群体需要,有必要从综合金融视角统筹发力,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服务。在此背景下,要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其中,在建立普惠保险体系方面,强调要聚焦普惠保险重点领域,推动建立普惠保险专业化体制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加强普惠保险战略规划。提升产品服务质效,力争为“三农”、小微企业、特定群体等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产品。同时,改善投保理赔服务,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提供全面保险保障。

  普惠金融十年:覆盖面逐步扩大,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

  回顾十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介绍到,首先是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县域和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截至目前,全国县域银行机构实现100%全覆盖,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约98%,较2017年末提升了约2个百分点;银行保险服务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

  同时,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小微企业、“三农”、低收入人群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近5年年均增速分别为25%、16%,分别达到28.5万亿元、12.4万亿元,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700多亿元,支持脱贫群众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2400多万户次。

  此外,十年间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满意度逐步提高。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人民群众存款、取款、支付更便捷。普惠金融的十年发展历程,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典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安排和金融机构专营机制,实现了金融服务广泛覆盖,也同时降低了服务成本,基本做到了既“普”又“惠”,诸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站在十年的历史节点,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普惠金融司提出,目前,单一信贷服务已无法满足重点群体需要,有必要从综合金融视角统筹发力,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服务。此外,金融机构做好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应当进一步加强。当前,更多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不是为了完成监管考核目标,而是将普惠金融融入自身发展战略,将长尾客户作为业务发展新的增长极和风险分散的策略手段。

  “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要围绕普惠金融本质属性,不断深化普惠金融内涵、拓展普惠金融外延”,普惠金融司强调道。

  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

  围绕推动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从健全普惠信贷体系、建立普惠保险体系、探索构建普惠理财专属体系等方面做出规划。

  具体来说,首先是进一步健全普惠信贷体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因此,普惠信贷要将着力点放在内涵式发展上,保持金融支持力度不减,引导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优化信贷投向,推动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等可持续发展,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及科技创新、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脱贫人口和特定群体等重点领域。

  同时,建立普惠保险体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实施意见》对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提出一系列政策要求。下一步要聚焦普惠保险重点领域,推动建立普惠保险专业化体制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加强普惠保险战略规划;提升产品服务质效,力争为“三农”、小微企业、特定群体等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产品。同时,改善投保理赔服务,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提供全面保险保障。

  围绕探索构建普惠理财专属体系,普惠金融司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改进金融服务方式、优化金融产品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类别齐全、策略丰富、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下一步,要探索构建普惠理财产品服务体系,推动普惠理财与勤俭节约、积少成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理财观念,促进普惠理财走入寻常百姓家,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增加财产性收入。

  在着力拓宽普惠金融服务领域方面,要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常经济活动需求,支持金融机构通过网点机具、智能终端、应用程序等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存款、取款、支付、信用建档评级等基础金融服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和上门服务,指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研发特定群体专属普惠金融产品。并且探索完善社保及税费缴纳、财务咨询、工资发放、咨询培训等便民惠民的社会公共服务。